粮安收储天下稳 流通改革谱新篇

——“十四五”时期我国改革交出了一份厚重答卷

  • 发布时间:2025-10-15 14:58:38
  • 来源:中宏网

  中宏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 韩鹏飞)秋粮收购现场的红外测温仪快速闪过粮车,数字化粮库的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储备动态,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优质米面油……“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在关乎老百姓“饭碗”的粮食流通链条上,处处可见改革催生的新活力。10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全国粮食年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比“十三五”期末增加25公斤,达到500公斤;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7.3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万吨。这场以“保安全、提效率、强治理”为核心的粮食流通改革,正为大国粮食安全筑牢坚实根基。

  从“颗粒归仓”到“供需适配”的保障升级

  “以前卖粮要提前去排队。现在点开微信小程序,预约好时间,到点儿就卸粮。卖完粮后24小时内,手机就能收到粮款到账信息。”这是今年夏粮收购期间不少主产区农民的卖粮新体验,也道出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收购的民生温度。这五年,我国粮食收购体系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质变,年均收购量稳定在4亿吨以上,市场化收购占比超90%,形成“市场主导、政策托底”的良性格局。

  目前,我国秋粮正陆续收获上市,在粮食主产区,“智慧收购”成为新标配。河南滑县的粮食收购点里,智能扦样机插入粮堆3秒即可完成水分、杂质检测,数据同步上传至省级监管平台;湖南早稻主产区设立“田间收购点”,配备移动烘干设备,解决农民“晒粮难”。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紧紧围绕“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强化人员、仓容、资金、运力等要素保障,深化产销合作,加强农企对接,多措并举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入市,活跃市场购销。

  市场平稳运行的背后,是库存“压舱石”的坚实支撑。“十四五”期间,中央储备粮规模结构持续优化,地方储备粮足额落实,各级政府调控资源更加充裕。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在政府储备粮食仓储管理、粮食库存检查、粮食企业信用监管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制度规定,管理措施不断完善,长效机制逐步形成。粮食储备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定位更加清晰,责任进一步压实,内控治理得到强化,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供给侧的提质升级更具深意。高标准粮仓仓容逐年增加,具备低温和准低温储藏能力的仓容达到2.2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7000万吨。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和关键节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粮食流通效率不断提升。从产业发展看,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产业强、供给优,2024年全国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以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和区域性粮食经贸洽谈活动为载体,粮食产销衔接更加顺畅。

  从“仓储分散”到“枢纽联动”的效率提升

  在中储粮长沙直属库,一栋栋仓房整齐排列,保管员通过手机APP即可调控通风设备,调节仓内的温度、湿度。“十四五”期间,我国加大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力度,加快绿色储粮技术推广应用,持续提升科学储粮水平和粮食品质保障能力。全国1200多家粮食仓储企业积极参与实施高标准粮仓建设、老旧仓房升级改造,仓房隔热、气密等关键性能明显提升,绿色储粮条件不断改善。这种“科技粮仓”在全国已遍地开花——五年来,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新增5800万吨,总量突破7.3亿吨。

  粮食物流“大动脉”加速贯通。“北粮南运”通道上,2024年,锦州港粮食吞吐量完成年度计划的125.7%,吞吐量继2017年后再次突破1100万吨;河南周口港建成全国最大的内河粮食中转枢纽,通过“铁水联运”将小麦从河南直送长三角。“十四五”期间,我国粮食物流核心枢纽和关键节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粮食流通效率不断提升。

  应急保障体系的“硬实力”在实战中凸显。从应急保障方面看,我国由粮食应急储运、加工企业和应急配送中心、供应网点构成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住了现实考验。粮食流通领域节约减损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三年在粮食储存、加工、运输环节,粮食年均损失量约占当年粮食产量的2%。

  技术创新为设施升级注入动能。在山东德州,“数字粮库”系统实现储备粮“来源可溯、去向可追、状态可控”;湖北重点推广的定向控温储粮、光伏离网供电、多杀霉素绿色防治等12项绿色储粮技术,让全省地方国有粮库储粮综合损耗率低至0.13%;无人机巡查、智能虫情监测等技术在仓储环节已经得到大规模应用,让“大国粮仓”装上“智慧大脑”。

  从“经验管控”到“法治智治”的机制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粮食管理迈入“依法治粮”新阶段。这部粮食领域首部基础性法律,将耕地保护、储备监管、应急保障等纳入法治框架,配套修订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进一步细化收购、储存、加工等环节责任,在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的指导和推动下,各地进一步健全完善区域粮食安全保障制度体系,推动我国在粮食收储、流通领域形成了“一部法律+一部条例+一批制度”的完整体系。

  监管模式的创新更具颠覆性。以前检查靠人跑,一年顶多查两次;现在鼠标一点,就能看到每仓粮食的温度、湿度变化。在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监管平台上,能够远程对粮食从收购入库、储存到销售出库等全过程实时动态监管。所有政策性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都是通过信息化系统开展,业务数据和所有仓房的视频监控都实时上传。通过“人防+技防”结合,一旦出现相关情况,信息系统自动发出预警,执法督查人员跟进处理,大数据监管效能逐步显现。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粮食流通改革的经验正惠及世界。在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下,我国已向30多个国家实施了50多个粮食援助项目。正如刘焕鑫所言,经过不懈努力,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不断深化粮农领域国际合作,在促进世界粮食事业发展、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田间的智慧收购到云端的数字监管,从建设高标准粮仓到法治体系的完善,“十四五”时期流通改革交出了一份厚重答卷。站在“十五五”的新起点,随着粮食产购储加销协同体系不断完善,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正在形成。当每一粒粮食都能顺畅流转、每一座粮仓都能精准管控,中国的粮食安全必将拥有更坚实的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