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科技创新机遇,谱写“十五五”新华章

  • 发布时间:2025-10-30 16:16:06
  • 来源:中宏网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五年。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科技创新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本文旨在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我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梳理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并最终提出在“十五五”期间系统性地抓住机遇、突破瓶颈,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一、科技创新的时代机遇:新纪元与新动能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一系列前沿技术正呈现群体性突破的态势,为后发国家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历史性窗口。

  人工智能、5G/6G、量子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重构全球创新版图。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性的战略性技术和驱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正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迈进,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2017年至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从180亿元跃升至6000亿元,企业数量超4700家,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5G技术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石,其大规模商用正催生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业态。截至2025年9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470.5万个。此外,我国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领域也已进入世界第一梯队,为未来信息安全和算力飞跃奠定了基础。

  新能源技术突破有望彻底重塑全球能源结构与地缘政治格局。核聚变能源作为“终极能源”的探索近期取得多项进展,而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的成本持续下降,使绿色转型成为可能。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4.5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比重超过50%。这不仅将我国从石化能源的束缚中逐步解放,更使我国在全球绿色产业链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低空经济、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开辟了全新的经济增长极。以低空经济为例,随着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技术的成熟,一个万亿级市场正在形成。在生物医药领域,mRNA技术、基因编辑等前沿科技的突破,为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实现引领提供了机遇。

  二、我国科技创新的现状与挑战:成就显著,任重道远

  面对机遇,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着内部和外部严峻的挑战。

  (一)现状与成就:从跟跑到并跑,部分领域领跑

  我国已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近日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成功跃升至全球创新指数前十,彰显在科技研发与创新生态建设方面的显著进展。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突破3.6万亿元,达到36326.8亿元,比上年增长8.9%,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十四五”前四年,我国R&D经费年均增长10.5%,增速高于规划目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居于前列。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在世界上位列第12位,已经连续多年超过欧盟水平(2.13%),并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2.70%)。

  创新联合体成效卓著,“官产学”协同发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这一体系的杰出代表。在遭遇外部极端制裁后,华为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如深圳市国资委)的支持下,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伙伴,持续高强度投入研发。根据欧盟执委会发布的《2023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华为以209.25亿欧元的研发投入位居全球第五,其成功突破5G关键技术,并推出鸿蒙操作系统、昇腾AI芯片等,充分证明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韧性与效能。

  外部制裁倒逼自主创新,“危”中见“机”。近年来,西方国家对我国高科技产业实施了一系列封锁与禁运。这一方面在短期内对部分产业链造成了冲击,但另一方面,它极大地激发了国内科技工作者的决心,并为国内高科技产品创造了宝贵的市场替代空间。我国在芯片、工业软件、高端材料等领域,国产化替代进程明显加速。

  (二)面临的挑战

  原始创新与颠覆性创新能力仍待加强。我国在应用技术和工程化方面优势明显,但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开辟全新赛道的颠覆性创新方面,与世界顶尖水平仍有差距。这需要从基础研究的源头入手。

  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在高端芯片、光刻机、基础工业软件、高端科研仪器等领域,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仍需提升。

  科技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需深化改革。如何培养更多具有批判性思维和交叉学科背景的顶尖人才,如何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谱写“十五五”新篇章:系统布局与战略路径

  为抓住科技创新机遇,应对内外部挑战,我国必须在“十五五”期间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战略部署。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新型举国体制”。应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侧重抓战略、抓重大、抓基础、抓环境,通过“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组织动员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攻克最紧迫的“卡脖子”技术。同时,要发挥好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骨干引领作用,形成攻关合力。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塑造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建议在“十五五”期间,将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显著提高,建立长期、稳定、包容的支持机制,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良性循环。改革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强化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同时注重融合人文艺术素养。实施更加开放、灵活、高效的人才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吸引、留住、用好顶尖人才和青年才俊。

  培育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构建融通创新的生态。要支持更多企业成为研发决策、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像华为这样的龙头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形成“龙头企业+孵化企业”的共生生态。

  坚持开放合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尽管面临封锁,我们仍要以更大力度推进开放式创新。通过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和工程、设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主动整合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合作与竞争中提升自身能力。

  “十五五”时期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科技创新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既要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的风险与挑战,更要牢牢把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通过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激活各类创新主体的活力,我们必将能够突破瓶颈,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以科技创新的磅礴动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十五五”新篇章。(作者:林学军,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胡棉玲,广州华商学院数字经贸学院讲师)